追风少年🇳🇱

《图解城市设计》摘

金广君

---

社会规划和经济规划是隐性的,是内在的,而形体环境规划却是显性的,是外在的。

---

现代城市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城市空间日趋扩展,所面临的尺度问题可谓前所未有,更需要城市设计师慎重把握。

---

十九世纪末,奥地利建筑师与城市规划师卡米罗西特出版了《城市规划的艺术原则》一书,他总结了古代城市广场,街道等城市设计的经验,针对二维平面的规划问题,提出了城市空间设计的概念,并提出针对人体尺度的设计技术原则。这一理论的提出对城市设计思想的建立产生了很大影响,被认为是西方城市设计学科的先驱。

---

心理学认为,感觉到某个物体的各个片面后,就会建立整体形象,即形成知觉。知觉是有四个基本特征,其中选择性是知觉的重要特征。它是指人们在知觉周围事物时,总是有意无意地选择少数事物作为知觉对象,而对其他事物的反应则比较模糊。

---

在现代城市空间中,建筑受到过分的重视,实体作为空间的主角,空间只能作为背景,图底关系不可逆转。其周围的空间支离破碎,出现许多消极的「失落空间」。

---

在城市和建筑设计中,用土地关系方法可以明确空间界定的范围,不同等级的空间,空间的收放效果等,从而在设计中有意识地加强对空间的界定,创造出积极的空间。

---

首都华盛顿的建设一直在这一模式指导下进行。朗方的这一设计思想被认为是早期成功地运用联系理论设计城市的范例。

---

(培根)他运用联系理论,以运动的概念为费城中心区编制了一个杰出的「城市结构」(Urban Structure),以活动中枢构成整个城市的功能以及视觉骨架,形成城市的主要空间走廊,建立了和谐有序的城市结构。

---

G.库伦通过对人在空间运动中的感受研究画出的城市景观图,通过对空间序列的个性特征的分析,强调人对空间的场所感和意象,尔后,「空间序列」分析技术得到广泛的应用。



---



---

元素的应用——选择路径



---

元素的应用——加强节点



---

(对自然的态度)美国旧金山市中心区的城市设计导则......指出「低层建筑」应布置在山脚下,而高层建筑应布置在山顶,以加强对山势力的表现,力求突出和创造出山地城市的特色。



---

1916年,美国纽约市提出了全美第一个区划法,其中,提出了街道墙和曝光面的概念,当时规定街道墙高度在建筑立面和街道的高宽比的 1.25~2 之间。



---



---

当高:宽 = 1:4 时,空间的界定感不强,使人感到很空旷,这时街道设计应采取两种方法:一是在适当的地段做下沉式休闲区,或与地下空间联系的下沉式广场;二是在街道空间中布置一定高度的环境小品或种植乔木绿化。

---

当高:宽 = 1:2 时,空间的界定感较强,街道空间已经比较紧凑,建筑与街道的关系较密切。这时街道设计不宜布置过多过大的环境设施。

---

当高:宽 = 1:1 时,空间的界定感很强,人的视线过多地注意两侧建筑,这时街道设计应注意建筑与街道一体化处理,注意街道和建筑在装饰上的协调。

---

当高宽比大于视阈范围时候,空间的界定感最强,由于超出了人的视阈范围,会使人失去对尺度的判断能力,会产生压抑感和恐惧感。这时街道设计需采取一些设计手段加以改善,诸如「有效界定」手法,即利用「街道墙」的概念,用建筑手段将人的视线限定在空间比例较好的范围之内,并在材料、质感等方面与建筑物较高的部分形成对比,在外观上注意对人的视觉和心理的作用。国外对高层建筑底座的设计要求就是出于这方面的考虑。




(tan55°=1:1.43)

---

在虚线所限定的范围内布置增建的建筑面积,在人行道上是看不见的。

视角控制要求,人在街道上,视线不能看到规定建筑高度以上的任何建筑体块。



---

形成广场的建筑群高低差别过大,会使空间的界定感不强。

-

当周围的建筑高度相差不大,且广场的高宽比为 1:3 时,能有效地界定广场空间。

-

在广场的高宽比达到 1:4 时候,需在周围重要地点布置一栋较高的建筑,能获得「伞效应」的空间节点效果,并能形成空间的标志性特色。



---

据对欧洲中世纪优秀的城市广场的调查,一般认为城市市民广场的最佳尺寸在 60m × 150m,超出这个尺寸时,广场空间就难以界定。


评论
热度(8)
© Kaka | Powered by LOF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