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风少年🇳🇱

《传统村镇聚落景观分析》笔记

彭一刚-于1990年

---

P3:

那么村镇聚落的景观何以能激发人的美感呢?我想其根本原因不仅在于他包含有朴素的自然美,而且还在于它和人们的生活保持着最直接和紧密的联系。

---

务实的农民,他们喜欢新房子而厌恶旧民居,面对这一现实,要是向他们讲什么文脉、传统,那实在是一种不识时务的说教,但是从另外一个方面看,新建的住房形式单调至极,特别是总体布局,大片的行列式排列,实无异于兵营,这种现象颇引起人们忧虑,如果全国的农村都按这一模式建房,那么还有什么建筑文化可言?!

---

P10:

我们知道,中国传统的文化,一直是崇尚农业生产的,人口中的绝大部分都依附于土地而从事着农业生产劳动,过着「日出而作,日没而息的生活。所以对农民来说,土地便成为他们最为珍贵的生产资料和财富,为此,山区人民,凡有可能都尽量把较为平坦的土地留给农田,而把住房修建在不适合于当作农田的坡地上。此外,由于建造住房又多由于一家一户单独经营,劳动力十分匮乏,没有能力对自然地形作出较大的改变,所以只好顺应地形随高就低地修建住房。即使有少数比较富裕的大户人家,也多受到传统的「天人合一」的观念影响,对自然取尊重的态度,不愿大兴土木去改变现状而是按风水先生的劝告去「择」基建屋。这样,不仅从单体建筑看其外观很富变化,特别是整个村镇的景观看,则更是高低错落而层次分明。

---

P27:

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村与村之间的联姻、交往日趋频繁,从长远看聚族而居的传统将会逐步地消失,但其过程预计会是十分漫长的。(Kaka注:并不漫长......)

---

P62:

窑洞民居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种称之为明庄子,即靠着壁崖开凿窑洞。为争取有利的日照条件,多选择在壁崖朝阳的一面。

暗庄子,即在平地上先开凿成下沉式的院落,然后再沿着院子的侧壁开凿供人居住的窑洞。人们首先自地面通过台阶下至院落,然后在进入窑洞。

半明半暗式的庄子,它多分布于谷地,其特点是,一部分为壁崖式的窑洞,而于窑洞之前又建造一部分住房,并借围墙而形成院落,冬天为了御寒居于窑洞,夏天为通风则住进房屋。

评论
© Kaka | Powered by LOF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