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风少年🇳🇱

《幸福课》「盐」摘

动机在杭州

压力会从很多方面造成拖延。在压力下,大脑会更容易屈从于诱惑。无论是烟、零食还是游戏,都会分泌一种叫多巴胺的物质。这种多巴胺并不会带来真正的快乐,它激发的是人的渴望系统,它让你误以为做这些事会带来快乐。

真正的进步不是被对自己的不满和焦虑驱赶着,而是被美好目标吸引着。

内在动机论则相信,指引我们前进的,是一种内在感觉,读书带来的安详,学习新知识带来的成长,和朋友的谈话所产生的被理解感,帮助他人所产生的意义感,都和得到或失去的恐惧和欲望没有直接关系,却实实在在驱动着我们前进。

情感的本质是我们与世界、与他人互动的方式。

心理学家希斯赞特米哈伊认为,决定幸福感的重要因素,是生活中出现福流(flow)的频率。福流是一种完全投入的忘我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中,人不需要对自我状态进行防御性的监控,因此可以投入全部的注意力,进行反应,以求实现目标。在福流状态下,人会达到一种浑然忘我的状态,其时间知觉也会发生变化(通常感觉时间过得很快),同时他会获得一种自由的控制感。人会对这种福流感觉上瘾,并通过不断创造福流,来提高自己的技能。登山、体育、阅读、舞蹈、游戏的吸引人处,均在于此。

看心理距离近的事物,我们才会看到细节,那些庸俗无奈的现实。所以张爱玲才会说:

「每个男人心中都有一朵红玫瑰和一朵白玫瑰。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饭黏子,红的却是心口上一颗朱砂痣。」

从弗洛伊德开始,心理学家就注意到,人有自觉地摆脱烦恼、内疚、不安等消极情绪,恢复心理平衡与稳定的适应性倾向。弗洛伊德把它叫做「心理防御机制」。

人们之所以会喜欢你,是因为你不具备威胁到他们的能力。

大部分癌症病人都会经历这样的心理变化,首先是否认,觉得这是医生误诊,这事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然后是愤怒,觉得上天对自己不公,为什么会发生在自己身上。第三阶段是讨价还价,决定自己其实很难再多活几年,或者为了多活几年,病人愿意主动做一些改变。「如果让我活着,我就再也不抽烟了。」第四阶段是抑郁,病人会预期到自己的丧失,产生被动安静的阶段。第五个阶段是接受。一旦到达了接受阶段,他们就能承认目前自己的状况,接纳已经不能改变的事实,接纳自身的特殊状况。在接纳阶段,很多人会收获一种少有的内心平静,他们开始变得智慧,会重新评估自己的生活,带着爱去看世界和周围的人,甚至会产生新的希望。而接受的阶段,就是心理对死亡的适应。

相比于抽象的幸福,我们更熟悉具体的快乐。美味的大餐、精彩的电影、春天的约会或者阳光下的散步,都会让我们快乐。但快乐有它的局限。首先,快乐更多指向消费而非创造。

幸福的四个要素:

1. 积极情绪(Positive Emotion)

2. 专注和投入(Engagement)

3. 人机关系(Relationship)

4. 人生意义(Meaning)

正是一种创造的幸福,一种把我们自身与他人、社会福祉相联系的幸福,一种持久的幸福。这样的幸福,才配得上成为我们终身的目标。

我们都期待,记忆能把曾经的体验和感受,原封不动地保存下来,做成记忆罐头,需要的时候,可以拿来品尝。「把你的影子加点盐,腌起来风干,老的时候,下酒。」

对于记忆中的感受而言,持续时间不是问题,高潮和结尾才是问题。卡尼曼把记忆的这种规律称为「峰值-尾值定律」(peak-end rule)和「持续时间忽略」(duration neglect)。

相反,外向者的神经比较大,需要更多更强烈的外界刺激才能让他们觉得舒适。内向者的神经更敏感,这让他们对细微之处有更多觉察。

评论
热度(3)
© Kaka | Powered by LOF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