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风少年🇳🇱

《现代购物中心 —— 选址 规划 设计》摘

话说真的是这样...中国人写专业书基本全是干货,外国人写书以口水话为主,夹一点干货。

---

不过我还是喜欢看外国人写的。

---

先说一个问题,扬 盖尔、芦原义信、克莱尔 马库斯等人总是强调公共空间的魅力,他们认为座椅等供人停留的空间会提升活力,吸引人们前往。

我十分赞同。

但为何国内的商场百货很少这样做呢?思聪爹不想让万达广场更有人气吗?显然不是。

为了让咖啡馆、书店们生存,万达广场的中庭和公共空间鲜有购物者歇脚的长椅(只有车展或大型活动才搬来临时座椅),想休息的人只能进室内消费。

不过这样真的会赚的更多吗?

座椅提供了「人看人」的机会,中庭变成了舞台,走廊变成了剧场,连续的行人走过,不停的戏剧上演。

正是拥有大量的「社会性活动」,西班牙台阶、坎波广场、斯特勒格街们才会那么有活力吧...

---

真是一个恼人的问题。

---

张庭伟

---

城市历史学家指出,城市的商业功能和行政城市的行政功能、军事功能一样,是城市起源最初的动力之一。中国「城市」中的「城」主要体现了城市的行政、军事功能,而「市」则反映出商业作为城市基本功能的历史根源。

---

在工业化时代,(美国)大多数城市的经济主要依靠于制造业而不是商业。

从美国来看,作为第一大城市的纽约曾经是美国最大的制造业中心。但是现代纽约市的经济已经转型为以服务业为主、制造业为辅的多元化经济。

---

美国商业中心的演变

一、20世纪50年代以前:传统商业中心——商业街

二、20世纪50~80年代:商业步行街(汽车增多、禁止机动车、步行)

三、20世纪50~80年代:购物中心(中产阶级搬到郊区、郊区大盒子、一次买一周所需)

四、20世纪90年代至今:现代综合性购物中心(万达广场模式、购物之外还有餐饮、休闲娱乐)

---

美国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

1.随着经济水平提升,当代美国人消费从「物质型消费」为主转向「体验型消费」为主。所谓物质型消费是指购买有形的、可见的实用消费品,例如衣服,书籍,食品,家用电器等。所谓体验型消费是指消费的目的是为了享受某种经验、某种刺激(例如娱乐,旅游,社交,观看体育比赛等),或者为了提升自身的经验和素质(接受教育,参加体育运动,自己动手参与制作等)而发生的消费。这些「消费品」(体验)大都是无形的,这样的消费创造了所谓的「体验经济」(Experience Economy)。社会风气追求体验型消费,使传统购物中心仅仅只有购物的服务方式落后于消费需求,迫使开发商和业主向现代综合性购物中心发展。

2.现代美国人更多以某种特定的生活方式作为自己的个性特征,被称为「生活方式型消费」。现代消费品的生产不再限制于「某种产品」,而是集中于为「某一类人」服务,为这一类人提供具有同一品味、同一格调的各种不同的产品。例如星巴克咖啡。

3.在外就餐,而不是自己做饭,越来越成为美国人生活方式的一部分。

4.现代人在外就餐,其实不仅仅是为了「美食」,也是为了休闲和社交。美国的调查发现:在外就餐的目的,第一位是「放松」而不是餐饮本身。

---

使购物中心的公共空间成为「人看人」的舞台。美国建筑师提出了3D的设计理念,即Drama(戏剧性效果)、Diversity(多样性要素组合),Detail(有丰富的细部),概括了新颖的构思、创造性的内容和高质量的建筑设计等要素。

---

由于封闭的购物中心在室内,自然光线不足,所以入口必须立即体现出一种兴奋、刺激的效果。常用的手法包括大型水景、灯光、雕塑等。如果有楼层,可以结合自动扶梯和电梯来形成高潮。

---

应该注意的是,(购物中心)中庭内应该设置足够的座椅,并留出足够的空间供人际互动。吸引人的中庭是购物中心内部空间设计成功的关键,也是设计师创新的舞台。

---

*案例*

「锚」主力店的布局方式在区域型购物综合体中具有典型特色。作为购物中心零售绝对主力的6家「锚」店被放置在中心的六个顶点,构成稳固的销售支撑,并由此带动「锚」店间链接的小规模零售店,形成庞大而有序的购物网络。


评论
热度(3)
© Kaka | Powered by LOF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