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风少年🇳🇱

《设计师的设计日记》小评

作者南征算不上有名,第一次看到这书名的时候也确实难以产生阅读欲望,一股鸡汤味儿扑面而来。


总感觉「设计日记」或笼统概括「设计师必读XXX」、「设计师必学XXX」感觉的书会过于强调形式,用噱头来哄骗笨蛋。凡是概括性极强的书名一般都是大家之作,如《西文字体》、《平面排版基本的基本》,但也有冒充者的质量奇低,如《XX配色法则》、《XX排版宝典》。

不过,翻开此书前几页我就放心了,作者不是像那些垃圾书一样选取大量的案例,然后反复套用「对齐、呼应、鲜明对比」等词语来解释例子。而是用一些冷门的领域来思考排版与它们之间的联系。

这里我挑选三点干货:

80-102毫米之内的的文字,人们在阅读的时候相对会比较轻松,超过102毫米,知识结构和消化能力。所以我们需要通过一些设计手法,去消除或者减少阅读的困难,分栏即基于这个特点产生。

「分栏」这个简单的术语其实背后包含着严密的逻辑:

  1. 一般文字印刷在纸质材料上有常用的点数(文字大小)

  2. 纸质和人眼的距离

  3. 人眼的视觉范围

  4. 人眼抛开四周畸变后的视觉焦点范围

  5. 大脑的「呼吸节奏」

  6. 适合人眼输入的节奏频率

  7. 心理舒适的输入长度

综合考虑这类物理因素,80-102mm的分栏长度堪称符合人体工程阅读模数标准。

关于网格的分析:




上面排版精美的页面正是基于下面的网格尺度。

我发现网格使用在当今书籍排印的考虑中有些缺失。

比如我常看的「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的一些专业书籍,其排版质量不忍直视,一些基本的Margin,grid全然不考虑,可读性很差。


插图与阅读顺序方面:



作者谈到:

一本以大量文字为主题、只包括极少量图像的书,

为了加强图文之间的关系,可以将图片的位置直接放在对照文字所在的栏顶端,在阅读时图片不会与文字之间产生阻碍。

这也是容易被忽略的一点,

人的阅读习惯本能从左往右,从上至下。研究也表明,人们很多时候不是逐字阅读,而是跳跃式点选阅读,大脑中有个部分神经单元可以「脑补」没有看到的内容,从而形成完整的句子,这时候,正确的图文排版顺序显得很重要了。

评论
热度(1)
© Kaka | Powered by LOFTER